金阳是凉山彝族方言的聚集地,聚集了什杂、所地、日诺等方言的彝民。圣乍方言:属凉山彝族标准音,通行与南瓦部分、天台、洛觉等区域,发音时声音轻声很脆,尾音较长、舌尖音,清音多。所地方言:通行于对坪、灯厂两个区域以及南瓦、天台两区的部分乡村彝族中,发音时声音柔和、尾音较长、深喉音和卷舌音多。日诺方言:为南瓦区依达乡、丙底乡和天台区热柯觉乡少部分彝族使用,发音时声音双唇鼻音、舌尖中鼻音、清擦音多。另在天台区马依足乡密柯村还存在一种土语,俗称阿好和,属黔西北次方言区方言,目前已接近消失。
[详细]
低山河谷地带以大米、玉米为主;中山地区以玉米为主;高山地区以荞麦、马铃薯为主。肉食以猪肉为主,牛羊肉次之,忌食狗肉。烹饪上,喜食“坨坨肉”,尤喜仔猪肉。境内居民喜食酸菜,彝族均善饮酒,宾客临门敬之以酒;调解纠纷和之以酒;磋商大事议之以酒;婚丧节庆,更离不开酒。金阳包谷饭、金阳凉粉闻名遐迩,西昌街上已有金阳包谷饭一条街,零星的金阳包谷饭店随处可见,部分县设有金阳包谷饭专卖饭店。
[详细]
金阳县地区彝族分为大裤脚、中裤脚、小裤脚3种,衣着服饰不尽相同,男女服装各异。 一、女装 头帕(帽)。 女童戴童帽,童帽上多用红、黄线绣上星辰、日月或花鸟鱼等图案。青年期戴青、蓝步头帕,帕长数尺,多层折叠,形如瓦片,以头绳和发辫缠系头顶。折叠后外露的帕端以彩绣。结婚生育后,或换头帕为帽,帽以青蓝布缝制而成,为荷叶状。或以丝帕,帕长数丈,缠于头上,似外地汉族妇女的包帕。丝帕一般为青色,或蓝色。 1.上衣。 一般分为以卦两种,以麻棉制品缝制。衣又分为两种:一种长仅齐脐,紧腰身,窄袖,多为青年妇女穿;一种衣大宽肥,长及膝。青年妇女多在衣袖和衣襟上绣上醒目图案,中老年妇女则尚大方、朴素庄重。卦:无袖、紧身,多为黑色与红色相见,并在衣襟上绣色彩艳丽的图案,在肩部衬以白色羔皮,黑、白、红、黄、相互映衬,分外醒目。现代彝族青年妇女喜在白色衬衣外套上卦,融现代气息与民族特色为一体。 衣领 布料缝制,高约1.8至2.2寸之间,直抵下颚,前面扣接处镶有一块长方形银、铜领牌,衣领多刺绣,缀以银箔泡花等距三角形图案为饰。 2.裙子。 布料缝制,长及地,女童穿两节裙,上节为筒形,下节为褶...
[详细]
金阳彝族服饰种类繁多,异彩纷呈。按彝族部落和小支系分类,金阳的彝族服饰大体可分为阿都、阿列、沙马、马海、阿鲁玛五大类,各支系的民族服饰,不仅有性别、年龄,盛装、生活装之分,还有婚装、丧服、祭祀服之别。在种类繁多、异彩纷呈的各类服饰中,沙玛服饰独具特色,最具代表性,其色彩的搭配、款式都别具一格,给人一种宽松、典雅之感,而沙玛服饰中妇女所穿的百褶裙最出名,多以蓝、白、黑色布料或绸缎缝制而成,在金阳区域的彝族服饰中名冠榜首。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及申报工作中,沙马服饰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得到了重点扶持发展;县人民政府公布了传统手工艺沙玛服饰、泥染技艺等18项遗产保护。
[详细]
彝族婚礼分为对象选择、订婚、结婚几个步骤进行。 【对象选择】 男方父母邀请其亲族,媒人洽谈儿子婚事。媒人一般由男子充当,其职责是帮助男女双方了解对方门第、家境、人品等情况。婚配对象的选择上,姑舅之间的子女有优先婚配的权力,双方儿女有合适的婚配要征求对方的意见,对方没有合适对象,方可选择。如不征求对方意见,对方又合适的对象时,则要引起纠纷。但姨表之间的子女则禁止通婚,彝族认为,如按母系血缘算,姨表间的子女是同一血统。 【订婚】 婚配对象择定后,媒人便去女家控询,愿否与女方联姻,女方愿意后,举行订婚宴,磋商彩礼和聘金,聘金的多少视女方等级、身份、年龄、姿色而定,一般兹莫、黑彝女子身价为几百至上千两白银,百姓女子一、二百两白银、娃子则卖其身价银。经双方谈妥聘金后,即择日订婚,订婚时男方向女方交部份聘、彩礼。订婚后双方均不得毁约,如男方毁约不得索取聘礼,还需要给女方赔礼,如女方毁约,则需要向男方赔礼,如数或加倍退还男方为订婚所花费用的一切费用。 【结婚】 订婚后,在婚配男女适当年龄择日完婚。“吉日”前数日,新娘胎则开始节食,节食时间长短视男方路程远...
[详细]
彝族禁忌分为:与时日有关的禁忌、自然现象禁忌和与习俗有关禁忌3种。 【与时日有关禁忌】 出兵打仗,送新娘等重大活动,不能触犯游神游动的方位,认为她初一在东方,初二在东南方,初三在南方等。蛇日不宜下种;猪日不宜砌砍子;鸡日不宜理发;虎日、猴日男子不宜出门;过年不宜推磨;牛日、鸡日不宜婚嫁等。 【自然现象禁日】 忌讳在平静的地面上看到旋风,手指彩虹,雷击过的树不能砍来烧;母鸡孵出独雏等。 【与习俗有关的禁忌】 火塘上方的录牌神位处不准生人跨入;不准站在锅庄上;不准随便摸男子的天菩萨;忌吃狗肉。
[详细]
彝族对死者,普遍进行火葬,但对尚未长牙的婴儿,则行土葬。火葬仪式主要有:吊唁、火化、招魂、送灵等程序。 【吊唁】 人死后,用白酒净身,进行化装,穿戴完毕后,将遗体侧身曲体放置在灵床之上,盖上披毡,停放于堂屋上方,遗体收拾完备后才开始接受亲友吊唁。按传统习俗,一家有事全村帮忙。凡有人去世,全村成年男女都帮助办理丧事。凡死者亲友,无论远近,只要闻讯,幽需携鞭炮、白酒、牲畜等前往吊唁。前来吊唁的亲友,无论白天黑夜,只要行至望见死者家的屋顶,便开始啼哭;进屋后便依次坐于遗体两旁,更是放声痛哭。这时死者亲属捧来酒,敬给吊唁者,并表示感谢,吊唁者便边饮酒,边诉说死者生前的美德和友情,情意切切,以示对死者的怀念。遗体停放吊唁之时,须由死者的弟兄子侄们守灵。吊唁期间,若是青壮年或非自然死亡者,气氛很严肃,不能进行任何嘻戏活动。若死者为自然死亡的老年人,则可举行唱孝歌、对歌、跳舞、摔跤等欢娱活动,气氛热烈而肃穆。 【火化】 尸体停放2至3日接受亲友吊唁后,便择定吉日进行火葬。火葬前,先在郊外选一地点按传统习惯,男九女七背木柴,堆放好,作火化准备。火葬这天的...
[详细]
【毕摩】 毕摩是古代彝族社会中就有的一种职业,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、传授经典,熟知古彝文、伦理、法规、家谱等等。毕摩都是男人,一般为父子相传。其职业是一种不脱离生产的宗教职业,他们主要是应请为人招魂、送魂、安灵、合婚、预卜、择吉日和协助头人对因财产、口角、咨窍而发生的纠纷进行神明裁决。 毕摩的法具有经书、签筒、法铃、法帽、法扇、神枝等。经书包括招魂经、送魂经、超度经、训世经、史经等;签筒用木料做成。中空,底部有“叉”形而尖,上有盖,盖上有钳形“龙嘴”,全长3~6公分,内装单数竹签数十根,作法时,以卜凶吉,杀牲畜后用“龙嘴”点一下血,表示牲畜已献给神明;法铃以铜铸成,分大小两种,驱鬼作法时边念经边摇动神铃,以示传送人神、人鬼之间的信息,助法威;法帽采用竹编斗笠内外都缝以黑色薄毡,在一突出小柱顶上,穿以5、7、9层园形黑色薄毡而成,毕摩带上法帽表示已不是凡体;法扇用竹木制成,把柄贯在中间,扇中刻以虎或龙、鹰神枝多用一种叫“依伙”的树枝充当,主要用于布法阵。 【苏尼】 苏尼俗称(巫师),产生于近代,有男有女,其职业也是不脱产的,无师承。他们不懂经书,...
[详细]